這兩年中,電腦組件里面我更換最多的就是M.2的固態(tài)硬盤,硬盤的跑速也由最先的1600MB/s升級到了3300MB/s,WIN10啟動基本都能保持在10s內。由于電腦支持M.2硬盤的接口較少,所以被替換下來的硬盤多數(shù)都閑置了,似乎要發(fā)揮余熱就只能入手硬盤盒來組裝成移動硬盤使用了。
這款剛入手的硬盤盒是來自韌能的產品,它的官方型號為UCM2 PLUS,外包裝設計整體比較簡潔,內部還配置有黑色的海綿墊做保護。
整盒產品主要由UCM2 PLUS硬盤盒、C to A數(shù)據(jù)線、收納袋、說明書、散熱金屬片、散熱硅膠、螺絲刀、A to C轉接頭和安裝螺絲組成。
目前的M.2硬盤發(fā)熱都比較大,所以在硬盤盒的選擇上一般都會首選金屬材質的。這款硬盤盒的外殼采用了一整塊鋁合金型材經CNC切削工藝精確加工而成,不僅能提供較好的散熱性能,同時也讓產品兼具更好的防護性,為內部硬盤提供更安全的保證。
為加強散熱,產品內部還為硬盤提供了散熱硅膠和散熱金屬片的加持,底部也通過添置散熱孔來提升產品的被動散熱性能,這種多重散熱設計能很好地降低硬盤表面的溫度,即使在長時間運行的情況下也不至于會出現(xiàn)溫升過高的情況。
產品在四周表面做了陽極氧化處理,不僅提升了產品的耐腐蝕性和防劃性,同時也增加了產品特有的金屬外觀質感。再配上上面板的RGB燈光條做點綴,在微星MSI主板的控制下,可實現(xiàn)主板與硬盤盒的燈效同步奇觀,千種燈效任意設置,游戲也能很酷炫。
有意思的是,這款硬盤盒的外殼還采用了模塊化組合設計,上下面板可以輕松拆卸。它們與主體之間均采用了滑蓋磁吸式組合設計,裝好后就能通過內置的銣磁鐵很好的嵌合而不會剝離。雖然互相之間的銜接無任何螺絲結構,會讓拆裝硬盤顯得十分方便,但產品0.05mm的加工工藝也讓產品銜接顯得更加緊密,結構更穩(wěn)定。如果你有DIY的興趣,通過任意改變上下面板的裝飾或者RGB燈條的樣式,還可以實現(xiàn)樣式變裝的多樣需求。
性能上,產品主控選用了JMS583方案,可支持pcl-c NVME協(xié)議,通過前端的USB3.1 TYPE-C接口就能為硬盤提供最高10Gbps的傳輸帶寬,如果在15min之內無操作還能自動進入休眠狀態(tài),可以延長硬盤的使用壽命。
硬盤接口僅支持M KEY樣式,可兼容2280、2260、2242三種規(guī)格的硬盤使用,在使用的時候只需插入硬盤并上緊螺絲固定,然后再翻轉到背面裝好散熱片螺絲,硬盤就能穩(wěn)穩(wěn)地固定在產品的主板上,安裝使用極為簡易。
那么產品的實際使用效果如何呢?接下來便是對產品的實際使用性能進行測試,測試選用的是華碩靈耀14s筆記本,硬盤選用的是一塊三星970EVO Plus固態(tài)硬盤,一根支持雷電3的數(shù)據(jù)線。在準備好一切之后,便將組裝好的移動硬盤接入電腦的雷電4接口,經過CrystalDiskMark軟件測試可知,此產品接口的讀取速度達到了993MB/s,寫入速度也達到了1025.4MB/s,讀寫速度完全達到了產品的宣傳標準。
在實際文件傳輸中,將一份1.8GB的文件從移動硬盤內復制到電腦端,測試得到產品實際的讀取速度基本維持在806MB/s左右。
而將一份1.3GB的文件從電腦端復制到移動硬盤內,測試得到產品的實際寫入速度基本維持在602MB/s左右,比上面所測的結果略低,但已經完全超過USB3.0的傳輸速度。
總結:
優(yōu)點:
1.外殼由整塊鋁合金型材經CNC工藝切削而成,加工精度高,造型酷炫,散熱好,并具有較好的防護性能。
2.上下面板支持DIY更換設計,多變樣式可滿足不同客戶使用需求。
3. 支持微星MSI主板燈光同步,千種燈光任意設置。
4.能達到10Gbps的傳輸帶寬,運行也非常穩(wěn)定。
5.上下面板采用滑蓋磁吸設計,拆裝硬盤很方便。
缺點:
1.產品無法跑滿M.2硬盤的最大速度。
2.硬盤盒主板燈效同步功能支持的主板有限。
3.面板與主體銜接并不算太牢固,稍微一甩就容易滑出。
評論列表(已有條評論)
最新評論
本文作者
新皮蛋的更多文章